中国卫生部与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11月18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中美食品安全政策研讨会,双方围绕“加强食品安全机构间合作”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在诸多方面达成共识。结合当前国际食品安全形势,特别是对近年美国发生的花生酱沙门氏菌污染事件及中国近期发生的乳品三聚氰胺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分析,双方均认识到开展食品安全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议定今后双方将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
作为对上述研讨会的呼应,第二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设在北京的办事处正式挂牌开张。按照中美双方先前已经达成的协议,该局另外两个设在中国的办事处随后在上海和广州成立,而中方对等地在美国设立的食品安全派出监管机构,目前也正在筹备中。双方对等设立这样的派出机构,除了基于加强对出口方进入己方市场的食品药品的监督检查,以保护各自国内民众生命健康安全这样的考虑,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跨国监管的方式,形成一种有牵制的合作,督促提高彼此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能力水平,而这正与上述研讨会的基本初衷一致。
不管是召开研讨会,还是互设派出机构,这些举动都传达了中美双方在食品安全领域加强交流、寻求合作的美好意愿,也显示了两国政府和人民超越不同政治文化背景,彼此帮助、携手进步的共同价值观。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中美双方本着真诚和开放的态度,不断加强彼此间的交流,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最大限度地实现经验共享,两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就一定会不断提高,而全球食品安全状况也会伴随这两个大国的积极作为而得到不断改善。
众所周知,食品安全问题从来都不是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区域性问题,它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逐渐加快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食品安全问题的“蝴蝶效应”日益凸显,即使是发生于一个国家局部区域的食品安全个性事件,也会经由无处不在的媒体网络形成信息全球共享,个性事件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必然会突破区域性和个性而具有全球性和共性。前文提及的美国花生酱沙门氏菌污染事件和中国乳品三聚氰胺食品安全事件,都产生了跨国界的影响,在事实上已具有了国际性。也就是说,保障食品安全越来越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起全球性的食品安全责任基础。
应该说,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食品安全环境总体上是令人放心的,但也存在一些并不是很理想的地方,在特定的时期处理特定的食品安全问题时,个别国家和地区之间甚至也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我们知道,国家和地区间因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而存在对食品安全的理解及政策和管理方面的历史性差别,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在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和事件上出现一些分歧;另外,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也容易造成当事国家或地区在主观上存在非公平、非平等的态度倾向,从而加重问题和矛盾。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国际食品安全环境形成掣肘,一方面也削弱了全球性食品安全的责任基础。美中两国近年来也曾发生了一些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摩擦,这对两国都产生了不利影响,教训很深刻,双方都应当进行反思。
建立全球性食品安全责任基础,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必须强调和坚持互信互利原则。这就要求首先要消除国际间的不信任及相互排斥和敌意的态度,即使在具体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也应当在坚持公平、平等、客观和理性的原则基础上,尽可能通过各种积极的方式和手段化解矛盾,消除分歧。只有这样,国际食品安全问题才能找到最佳解决途径,国际食品安全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从而当事国家或地区自身的食品安全也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必然会遇到有关食品安全的各种问题,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们欢迎美国及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媒体就中国食品安全状况表达建设性的看法,更希望他们本着互信互利的原则,与我国开展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交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全球食品安全环境的改善。
来源:中国质量报